• English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English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李成才老师讣告

发布时间:2025-04-21
 

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李成才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1日07时05分在京逝世,享年57岁。

李成才老师1969年1月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 1991年6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1995年9月至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在香港科技大学海岸与大气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2004年7月起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任教,2006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2015年至2019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副主任。

李成才老师长期从事大气辐射与大气遥感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在气溶胶和水汽遥感算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水汽遥感的算法研发,研制了国际上第一套1km分辨率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研发了基于紫外观测反演海上气溶胶吸收性的创新算法,开发了基于地基激光雷达反演气溶胶消光系数、边界层高度和气溶胶含水量等一系列新算法,并开展了大量基于观测的污染物时空变率研究。李成才老师长期讲授《大气辐射与光学》、《大气遥感》、《大气科学导论》等课程,受到学生广泛好评。他指导了博士、硕士生30余人,很多成为国内外科研单位骨干。

李成才老师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青年科技人才奖”,入选 “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成才老师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在工作上严谨治学、成果显著,桃李满天下;在生活中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备受广大师生尊敬和爱戴。李老师英年早逝,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深感惋惜和悲痛。愿李老师一路走好!

李成才老师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4月23日8:30在三河市殡仪馆举行。

各界的唁电、悼文、挽联等敬请发送电邮至aos@pku.edu.cn,联系电话:010-62753214(丁老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李成才老师治丧办公室

                            2025年4月21日

  

地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楼五层,北京,中国 , 100871 电话:010-62765802 传真:010-62751094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北京大学 ----

Copyright © 2017.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