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English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我系举办2016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颁奖仪式

发布时间:2016-11-09
 

  2016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颁奖仪式于11月9日下午举行。谢义炳先生的女儿、我系系友谢庄研究员、系友曾庆存院士、我系退休教师毛节泰、陶祖钰、刘式达等教授以及我系部分师生参加了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由系主任胡永云教授主持,毛节泰教授介绍了今年谢义炳奖的评选情况,并宣布了获奖名单,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研究生燕莹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平、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毕磊、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谢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闵敏、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杨元建。

  曾庆存院士应邀在颁奖前致辞。他回顾了当年在北大的学习经历,高度评价了谢义炳先生对中国气象事业和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所做的杰出贡献,与师生们分享了北京大学自由、创新、科学、民主的精神,他鼓励青年学子坚持北大传统、发扬五四精神、继承谢先生的遗愿,在科学上做出重要的贡献。

  谢庄女士以“父亲的东方气象梦”的主题做了致辞。她介绍了谢义炳奖基金成立的背景和奖励宗旨,讲述了谢先生生前的愿望——建立东方气象学派。颁奖之前,播放了谢义炳先生生平纪录片。随后,颁奖嘉宾谢庄研究员、曾庆存院士、毛节泰教授、陶祖钰教授和刘式达教授分别为到场的六位获奖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并合影留念。颁奖之后,获奖人分别做了简短的报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胡永云教授介绍颁奖嘉宾

毛节泰教授介绍获奖情况

曾庆存院士颁奖会致辞

颁奖会合影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了纪念已故的我国著名气象学家谢义炳院士而设立,目的是为了奖励在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在气象业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该奖项的前身是为了奖励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助学基金。基金的一部分来自谢义炳先生和夫人李孝芳生前的积蓄,一部分来自谢先生的学生等的捐赠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基金配比。

  

地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楼五层,北京,中国 , 100871 电话:010-62765802 传真:010-62751094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北京大学 ----

Copyright © 2017.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